天堂般的草原!赤峰人拍的电影《巴彦查干》,今天全网能看了

2025-7-2 16:10:45

来源:东方资讯  选稿:顾天娇 

夏日的克什克腾旗草原,风吹过刚挤的酸马奶桶,荡起一层细密的涟漪。十岁的乌乐攥着坏了的马头琴,望着父亲往奶桶里偷偷掺水的背影,突然把琴重重摔在地上——激烈的争吵和哭泣被镜头录下来,成了电影《巴彦查干》(在蒙古语中意为“富饶、纯净的白色”)的灵魂。

2025年7月1日,这部赤峰人用九天时间拍出来的小成本电影,悄然登上了腾讯、优酷、爱奇艺、B站等多家中国主流视频平台。

一片草原,九个日夜

导演复强的越野车后座堆满拍摄器材,副驾坐着翁牛特旗的演员诺敏达莱。2019年8月,这支由赤峰人组成的剧组,开着三台车驶入巴彦查干苏木。没有专业摄影棚,牧民家的蒙古包成了化妆间;没有轨道车,就用三轮摩托车驮着摄像机追着拍。

“最贵道具是租来的羊,租金二百。”复强笑着回忆。电影里的车祸现场,需要一只看起来已经被撞死的羊,剧组为了省钱花了二百元租了一只羊,给羊打了麻药、涂了红色颜料当血迹,放在现场拍摄完毕后又给牧民送了回去。

“连一只羊也舍不得吃!”这让制片人张冬明背上了“抠门”的名声。这也和上次在巴彦查干拍摄的另一个剧组“人家一天吃一只小肥羊”的阔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电影一共拍摄了九天,还有三天下雨,有效的拍摄时间十分紧张。回想当初复强直呼太仓促了!

开机前一天导演才刚认识女一号和男二号,而男二号伊布格乐是个小学生,从来没演过戏;更要命的是电影都拍了四天了,电影剧本还没写完!编剧边拍边写,真的是手忙脚乱;剧组居然全程从没进行过围读剧本等常规动作;男主角驾驶的三轮摩托车坏了十几次,差不多把执行制片乌兰图雅磨炼成了专业的修理工;历经磨难,所幸最后总算顺利杀青了。

酸马奶里的草原良心

电影里,父亲为了凑钱为儿子买新琴动了歪心思,被儿子乌乐拦在去镇子的土路上。孩子想起因吃了假药耽误病情而去世的母亲,内心对所有造假、掺假等不诚信的行为产生了极大的抵触。“琴坏了能修,良心坏了就彻底毁了”的心声,表达了草原民族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片中还展示了马头琴演奏、酸马奶制作等许多正在消失的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额吉演示绣花针进行的蒙古刺绣;胖皮匠鞣制雕花的马鞍;最珍贵的是一段格斯尔说唱—赤峰的格斯尔非遗传承人操琴而歌,现场即兴编词讴歌巴彦查干草原的美丽与富饶,摄影师下意识开机,成就了全片极为动人的五分钟。

冲出国门的牧区故事

经过几年的疫情扰乱,电影剪辑也是一波三折。样片刚剪完,剧组就马上联系各大电影节。谁都没想到,这部总投资几十万元的电影短片,竟一路闯进了美国、印度、加拿大、英国等八个国际电影节入围、提名。

在新加坡世界电影嘉年华放映时,获得了10月短片评论家选择奖。新加坡的电影评论家专门致电导演:“中国孩子护住的良心,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尼泊尔电影节评委、北京电影学院李苒教授也对这部非常符合电影节风格调性的中国文艺片给予了高度评价。第六届尼泊尔国际电影节首映更让剧组难忘:放映结束灯光亮起,加德满都电影院里有位白发奶奶用尼语喊着什么,当地志愿者翻译:“她说草原上那个不做坏事的小孩,和佛祖说的善念是同一个意思。”几个旅居当地特意赶来观影的内蒙古的人都被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在老家首映眼泪与笑声齐飞

2025年6月20日下午,由赤峰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和赤峰学院文学院主办的《巴彦查干》首映和创作分享会,让赤峰学院的报告厅挤满了人。出品人卢凤召、董生等剧组成员悉数出场。当片尾马头琴声淌出音箱,观众席响起被感动的抽泣声。赤峰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王强摘下眼镜擦泪:“上次看片子看哭,还是二十年前看《天上草原》。”

最热烈的笑声出现在方言梗上——扮演坏人的演员“赤峰老秦”甩出那句“潮种”(方言,指愚蠢的人)时,全场大学生笑翻了。

有学生追问为何做45分钟版,出品单位北京星纳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巴彦查干》电影制片人张冬明解释:“国际版要精炼的,给老家乡亲们看长一点的,就想让大家多瞅几眼草原。”

今天,手机屏幕就是你的牧场

随着《巴彦查干》这部蒙古语公路片电影的全网上线,现在您打开手机,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搜索“电影巴彦查干”,就能踏上这场草原之旅:

你会看见刚挤的马奶在木桶里泛着泡沫;珠拉梳着齐腰的长发焦急呼喊离家出走的孩子;乌乐在星空下伴随着野狼的嚎叫而奔跑;你会看到一只憨憨的獾子走过草原;看到一只田鼠逃进地洞又被水灌了出来……没有炫酷特效,不讲大道理,只有吹过巴彦查干旷野的风声。

正如影片的星空镜头:父子俩沉默着走回蒙古包,熄灭灯光后的辽阔星空下,流星闪烁、大地翻涌、岁月如流。

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正在默默地运行大自然的因果逻辑——人在做,天在看。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