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诗画江南,乡情燃动活力浙江 《美美乡村》照见美好

2022-7-10 16:19:20

来源:东方资讯  选稿:顾天娇 

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美丽乡村,美美与共。紧扣“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等重大节点,浙江卫视播出了围绕“共同富裕”重大主题,以艺术振兴乡村为“小切口”,描述共同富裕“大场景”的三集纪录片《美美乡村》。该片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浙江卫视蔚蓝工作室承制。

《美美乡村》分为《村里来了艺术家》《村民成了艺术家》《美美乡村看今朝》三个篇章。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授基于艺术振兴乡村的理念在浙江东南沿海的一个普通小乡村进行了一场乡村艺术试验。在他的引导下,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村民纷纷变身成为乡建艺术家,不仅将自己的家乡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还将艺术的火种跨越山海带到了贵州和四川的深山里。如今,从高校学生、返乡创业者到非遗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这场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为艺术振兴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近日,《美美乡村》正式收官。自播出以来,凭借亲和力、感染力并具的镜头语言和“纪录电影”式的叙事表达,《美美乡村》不仅锁住了观众的好奇心,得到了观众的认同感,也在各大权威主流媒体收获赞誉、立稳口碑。浙江广电集团、宁波市融媒体矩阵合力传播,行业大号主编温静深度解析:《美美乡村》让“浙派记录”又添新品,一部有追剧感的“纪录电影”让宏大叙事被讲得有血有肉。

艺术赋能乡建改造 合力共建诗画江南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对美丽乡村的生动诠释,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艺术赋能发挥的作用令人瞩目。

在《美美乡村》第一集《村里来了艺术家》里,来自人民大学的艺术教授亲自授课,响应他的村民却寥寥无几。而经过两年多的艺术改造,小乡村焕然新生,具有推广普及性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逐渐被更多的村庄所接受。这种转变,在段红娇来到余姚市袁马村带队驻村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美美乡村看今朝》一集中,由她主导的村民动员大会现场不仅座无虚席,村民学生们更是目不转睛,听得格外认真。

在第二集《村民成了艺术家》中,浙江东南沿海小乡村的乡建艺术家们跨越2000多公里,将艺术振兴乡村的经验带给了贵州和四川大山里的乡亲们,上演了一段艺术振兴“山海情”。如今,艺术振兴乡村模式已经辐射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乡村。

从第一集乡建艺术家的“成长史”,到第二集艺术对口帮扶的“山海情”,再到第三集艺术振兴乡村的“新生代”,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到了这场艺术改造乡村、艺术推动共富的行动中来,《美美乡村》不仅用三集纪录片展现了艺术振兴乡村模式从无到有到遍地开花的过程,更记录了这一模式对众多普通村落发展的启示性意义,展现了模式自身不断迭代焕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唤醒人民乡土情怀 燃动打造活力浙江

2020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沈腾饰演的画家马亮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转而走进乡村,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将乡村打造成世外桃源,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当时,艺术与乡村的结合仅仅只是存在于电影里的美好想象。而如今,电影里的情节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第三集《美美乡村看今朝》里,来自长三角地区12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们走进了乡村,寻找到了自己的村民导师,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相结合。村民孙红薇在艺术改造的浪潮中返乡创业,她制作的特色美食,在经过人民大学学生的艺术包装和运营模式升级后,变得供不应求,实现了产业模式的换代和转型。

在《美美乡村》中,艺术不仅是让乡村旧貌换新颜的“妙笔”,还是为村民创收的“聚宝盆”,更是连接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代际群体之间沟通的桥梁。艺术激活了乡村人民的内生动力,唤醒了乡村人民的创造力。从浙江沿海一隅到临近越来越多的乡村,艺术振兴乡村模式正由点及面在浙江铺展开来,向着更广阔的维度和更深的层次发展。通过艺术改造,乡村人民达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怀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在打造美好活力浙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近年来,在“美好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浙江广电纪录片制作团队将“浙派记录”的独特风格和艺术追求贯彻到底,接连输出一大批优质纪录片。如今,通过这部充满人文美学范式的《美美乡村》,浙江卫视再度让观众看到了其在讲述方式和镜头表达上更具亲和力的探索,以及将宏大而抽象的时代主题诠释地通俗易懂、贴近人心的积极尝试。如同此次在《美美乡村》中呈现出的艺术与乡村结合的美好景象,相信浙江卫视未来在艺术人文版图上能创造并收获更多的“美好”。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