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28 15:26:50
来源:新华网
展览海报
4月26日,上海博物馆迎来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英国风景画展——“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集中展示庚斯博罗、透纳、康斯太勃尔、吉尔丁、科曾斯父子等18、19世纪的知名风景画家,以及拉斐尔前派、印象派画家,此外还有20世纪超现实主义、先锋现代主义画家的作品,以期全面展示18至20世纪英国风景绘画发展历程。
该展由伦敦泰特美术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分为“现实与梦想”、“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现代早期风景艺术”和“现代晚期风景艺术”五个部分。
“现实与梦想”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引领着艺术家们对大自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从树木山丘,到云彩霓虹,无不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扬·希伯瑞兹(1627-约1700)的《泰晤士河畔亨利镇的彩虹风景》很可能是由当地一名商人订制。泰晤士河是英国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流经伦敦的中心地带,然后汇入大西洋。画中可以看到田野、码头、啤酒屋以及繁荣的市场。画面上的两道彩虹为这幅作品增添了戏剧性,也揭示出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研究愈发浓厚的兴趣。
扬·希伯瑞兹 《泰晤士河畔亨利镇的彩虹风景》
起初,风景绘画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在肖像画中充当背景,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一些荷兰风景画家的启迪。到了18世纪初,风景图像已成为英国视觉艺术领域的一股重要风潮。作为英国风景绘画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英国最成功的世俗肖像画家之一,托马斯·庚斯博罗(1727-1788)在他的名作《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牧师》中,营造出一个充满田园氛围的风景世界。画面的背景描绘的是一片虚构的风景,由阴沉的天空、湖泊和远山构成,而牧师正坐在一棵树下,他将大提琴置于双膝之间,身后是一只爬满常春藤的大缸和一间神庙,庙里有一座手执里拉琴的人物雕像,以强调这幅肖像画所要表现的音乐主题。
托马斯·庚斯博罗 《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牧师》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真正使英国风景绘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人是透纳和康斯太勃尔。
18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风景是对讲求平衡与美的古典审美的反叛。艺术家们寻求“崇高”的主题,以期更深刻地表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融。因此,暴风雨和地震等野蛮又危险的自然现象成了当时典型的风景画主题。当时的画家中以透纳最为卓越。
《格里松山的雪崩》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775-1851)的《格里松山的雪崩》,焦点在于坐落在瑞士的格里松山上正发生着的雪崩,大量冰砾倾泻而下。他的创作灵感很可能来自关于1810年格里松山发生的雪崩导致25人死亡的一系列报道。另外,透纳从此次同时展出的卢戴尔布格的《阿尔卑斯山的雪崩》中获得启迪,意图刻画出冰块与岩石丰富的质感与纹理,以期向观众传达壮丽大自然所蕴含的一种令人敬畏和毁灭性的力量。
《布莱顿链条码头》
与透纳不同的是,约翰·康斯太勃尔(1776-1837)并未去国外游历,而是更偏爱本国的风景,题材通常取自其家乡埃塞克斯郡和萨福克郡的景色。《布莱顿链条码头》描绘的画面中,建于1823年的链条码头笔直通往前方,一切都处在一大片阴沉沉的天空之下。当艺术家目睹眼前这一幕场景时曾瞬间被其吸引,但同时对于现代休闲方式与传统捕捞活动形成的对比感到厌恶。
《切尔西的白屋》
很多人都认为托马斯·吉尔丁(1775-1802)是他那一代人中最富才华的水彩画画家。据说透纳曾经表示,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以换取让吉尔丁多活几年。吉尔丁1800年创作《切尔西的白屋》时,切尔西还是一个小小的市镇,坐落于伦敦西部泰晤士河的北岸。画家在纸上特意留白,涂上一抹淡淡的黄色,表现了日落黄昏时分,夕阳余晖照亮了白屋的一瞬间,强烈的对比使这幅作品闻名于世,成为英国风景绘画的杰作之一。
浪漫主义风格中最极端的代表人物是约翰·马丁(1789-1854),他以创作圣经主题的巨幅画作闻名于世,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此同时却被许多评论家批判为庸俗之作。他的《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毁灭》所表现的就是一个即将被火山熔岩摧毁的悲惨世界。
“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
19世纪早期,自然主义不同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画家所创作的风景绘画,产生了一种新的趣味,早期风景艺术的宏伟壮观被摒弃,艺术家转而创作让人感觉更为亲近的风景画。此次展览中,康斯太勃尔的《戴德姆的水闸和磨坊》是一幅未完成的室外写生油画底稿。这幅画展现了斯陶尔河上一座面粉磨坊前的水闸,磨坊的主人正是艺术家的父亲,一位富有的磨坊主。康斯太勃尔的艺术生涯中,他不断创造出高度原创的油画作品,以供在皇家美术学院的展览中展出,但他标新立异的技法,在当时很难获得认同。
《月亮已经升起,但夜晚尚未降临》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1829-1896)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画家之一,1885 年他被授予爵位,并于1896年当选为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作品《月亮已经升起,但夜晚尚未降临》标题取自拜伦的诗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意指一天中难以描绘、神秘莫测的时间。前景中有一头雄鹿和一头雌鹿,暗示着凯恩利斯是被狩猎的鹿的避难所。
《格朗维尔》
透纳的《格朗维尔》描绘了法国诺曼底科唐坦半岛海岸边的一个小镇。透纳曾多次前往诺曼底旅行,这幅画是以1827-1828年间的一次旅行中所画的铅笔速写为蓝本绘制的,堪称是透纳所谓“色彩研究”的一个绝佳范例,画中具备一种抽象的品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非常现代。
19世纪早期,透纳和康斯太勃尔对法国的艺术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法国最终以印象派的诞生作为一种响亮的回应。克劳德·莫奈及其他印象派画家所运用的“外光法”和松散自由的绘画技巧,又为英国风景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早期风景艺术”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风景艺术呈现出一种既锐意创新又极端保守的双重性。包括詹姆斯·迪克森·英尼斯、爱德华·沃兹沃斯和伊冯·希钦斯在内的艺术家们,对欧洲艺坛的激烈变化做出回应。在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到野兽派、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痕迹。
《北威尔士的阿雷尼格山》
詹姆斯·迪克森·英尼斯(1887-1914)的《北威尔士的阿雷尼格山》创作于1913年。这是他以此风景为题材创作的系列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画面以迅捷流畅的笔触绘就,其中能够看到“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影响。英尼斯曾于威尔士和法国创作,年仅27 岁便不幸死于肺结核。
《梦中的风景》
也有许多艺术家寻求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保罗·纳什(1889-1946)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超现实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他将其对英国风景和史前神秘遗迹的钟爱,对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的强烈兴趣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让人过目不忘的画作。《梦中的风景》很明显受到意大利形而上学派画家乔治·德·基里科的影响,表现了艺术家非常熟悉的英格兰西南部的多塞特海岸,代表梦的意象是一只巨大的鹰。
“现代晚期风景艺术”
到了20世纪中后期,英国风景绘画艺术仍然在不断创新,如今其依然被视为对英国视觉艺术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从展览的最后几件展品可以看出,这一艺术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充满着无限的新意与可能。
《行走一百英里》
弗兰克·奥尔巴赫(1931年生)的《大熊座的起源》,在绘制图像时反复刮平画布上的颜料,营造一种抽象感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艺术家长时间观察后的结果:它可以是一根树枝、几条人行道或者一根灯柱。人们可以在此看到伦敦的全景。理查德·朗(1945年生)没有采用绘画的方式,而是使用其他在世界各地行走时寻找到的素材来创作。《行走一百英里》这件作品左侧是一幅德文郡达特穆尔地区的地图,地图上的圆圈表示一百英里的步行路线,右边是他每日行走时写下的观察和感受,文字下方为行走时所摄的照片。
《英国橡树》
创新的同时,仍有许多艺术家继续沿用传统方法绘制传统主题的作品。斯蒂芬·麦肯纳(1939年生)描绘的油画《英国橡树》,亦可跻身近代英国风景艺术最杰出的作品之列。
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位于伦敦的米尔班克(Millbank),是一部典藏在建筑里的英国艺术史,也是英国泰特四座美术馆中最早的展馆,于1897年由亨利·泰特爵士创立,起初主要收藏亨利·泰特爵士赠送给国家的19世纪英国绘画和雕塑,以及一些从国家美术馆转移而来的绘画。当代的艺术收藏品现在也已被该馆列入了收藏范围。如今,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以收藏和展示15世纪迄今的英国绘画和各国现代艺术著称,收藏的透纳作品堪称是世界上最完整的。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5日,随后将前往中国美术馆进行巡展。(图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图片版权?Tate Britain)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