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都德:全手工使用古法制作点心 不添加任何防腐剂

2023-12-26 15:17:37

来源:东方资讯  选稿:顾天娇 

1933年,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距离当时广州最繁华的十三行10公里之外的龙归气氛热闹非凡,沈绍清先生郑重地将骑楼趟门推开,他筹建的德香楼(茶居)正式营业。这一年,沈先生很年轻,他一定知道餐饮经营的路上必定艰辛。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德香楼与国运一起辗转沉浮,九十年后的今天,后辈继承其志,德香楼转身点都德,走入了中国十大城市,粤菜与粤商再次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点都德,随和豁达的广府口头禅,随着广府茶楼点都德在全国发展为更多人熟知。若说前八十年点都德都在深耕厚积,后十年则稳重薄发。

截至2023年12月,点都德已在广州、深圳、上海、苏州、成都、南京、杭州、重庆、珠海、佛山等城市自营80家门店,在中国市场呈现华南、华东、西南的稳固三角强势品牌影响力,是同品类中的佼佼者。点都德拥有3000名点心手艺人,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点心厨师团队,创作了累计695款点心。

一盅两件“叹早茶”是广府饮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老广历久不衰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后,早茶衍生出夜茶,后又出现下午茶、早午茶,但仍改变不了茶市是饭市附属的情况。

茶市式微之际,点都德继承并突破传统,充实饮茶文化底蕴,聚焦点心细分领域,首创全时段茶市经营模式,让点心成为主角。点都德从出品、服务到环境都做到承前启后的锐意创新,用品质满足老中青幼全龄客群,使没有早茶习惯的外省城市也爱上老广州饮茶文化,让饮茶不再局限于年长者与广州人。点都德重新焕发了广府茶楼的生命力,让一盅两件及全手工制作的美好在大江南北传颂。

点都德品牌自创立以来,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全手工使用古法制作点心的产品理念,即点即做,制作工艺更传统、更纯正,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人造色素等有害物质,保证产出的点心新鲜美味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口感和更高的营养价值。这是点都德品牌创建之初要走的路,也是现在坚持在走的路,更是以后一直会走下去的路。

2015年,点都德虾饺和点都德叉烧包的制作技艺分别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桌率高达99%。在坚守传统匠心时,也大胆创新。根据广东特色小吃创新研发了金莎红米肠,2019至2023年四度获广州亚洲美食节“亚洲地标美食”荣誉,仅2021年共售出逾450万份,已成为点都德顾客每桌必点产品。2021-2023年间,公司集合最顶尖的点心师团队,推出“以味为引,以点成宴”的壹品点心宴,10道佳点按序而食,复刻出历久弥新的地域风味、风俗考究、文化珍馐和生活艺术。品牌创立至今,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定期上市3期创新点心产品,在坚持粤点为主的同时,根据当地饮食文化、季节或者食材的差异,定期推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季节特点的限定产品,点心匠人通过不同皮馅千变万化的组合,持续赋予粤点文化更强的生命力。

点都德独有的“明德惟馨,以客为亲”的服务理念,将广府人家的亲和融溢在经营中。点都德茶服务甄选竹藤茶架、广式吉祥公鸡茶具,以广府传统功夫茶为礼仪,融入专业茶介绍和地道方言,让顾客眼看、耳闻、嗅香、品茗的多感官体验点都德的诚意。

点都德门店均采用满洲窗、木屏风、鸟笼吊灯、琉璃瓦等经典意象来诠释广府建筑风格和视觉氛围,央视二套八大菜系纪录片和多个知名综艺专门到店取景。点都德在不同区域落地不同主题店,2021年点都德锦粤壹号店(成都)将满洲窗与醒狮、蜀绣与芙蓉等粤蓉两地经典意象融合,是成都首家广府主题店。2022年点都德万象天地店(上海)将粤式元素筑于空间中,是上海首家广府主题店。2023年点都德星寰店(广州)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空间,是广州首家江景主题店。2023年点都德真如店(上海)融合商场巨幕影像,构建特别版体验空间。2023年点都德杭州中心店(杭州),集合所有经典广府建筑元素,是杭州地区首家形象店。

未来,点都德聚焦高质量发展,聚焦“传承老广州饮茶文化”的企业使命,聚焦“新消费体验、顾客至上、人才优先、奉献担当”的核心价值观,聚焦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中国一流餐饮管理企业的战略目标,把为顾客、为员工、为行业创造价值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更多决心和力度让美好无处不在。

附:一盅两件早茶文化简介

广式早茶发展至今已大体经历了170余年的光景,为何依旧是大多数广东人无法抗拒的独特味道?

广东有一种奇妙的“矛盾”,经济一直很快,生活可以很慢。比如GDP总量连续34年领跑全国的背面,是“浮生半日,得闲饮茶”这般刻在骨子里的独特早茶文化。

人们常说的食在广州,也多半是从早茶开始的。与热辣滚烫的川菜,浓油赤酱的鲁菜等其他菜系不同,广东早茶的烟火气是清晨一壶清茶的芳香,是各类精致包点带来的仪式体验,也是古式茶楼中的市井喧嚣。

“饮咗茶未?”这一声日常的招呼问候,是代代广东人在早茶文化中叹出来的老友交情。随它世事如何变迁,不变的总是那份从清晨叹到中午的气定神闲。

广式早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咸丰年间,发展至今已大体经历了170余年的光景。“二厘馆”是广式早茶的起点。广州的商业贸易历来十分繁荣,一些餐饮店家开始以平房作为店铺,用木凳搭架于路边的小馆形式做起茶点生意,由于茶价二厘而被称为“二厘馆”。

往来于“二厘馆”的顾客多以码头工人、小摊商贩、本地居民为主,一壶茶、一碟粉、一份糕点,既能歇脚饱肚,又能闲聊社交,逐渐形成了广式早茶“叹”文化的底色。在广东人的语境中,所谓“叹”,意为慢慢享受,“叹茶”,即慢慢享受早茶这段休闲时光。

消费需求始终是多元化的,这也必然会让商业形态发生进阶。随着广州通商口岸地位的提升,海内外商贾富绅们迎来送往、会谈应酬的需求激增,富丽堂皇的中高端茶楼应运而生。

俗话说“有钱上高楼,无钱地下踎(蹲)”,便生动反映了早茶文化发展出的不同消费形式,彼时,早茶不仅仅只在路边平房,也逐渐进入了亭台楼阁、花园院落中,成为了一个覆盖各个消费水平群体、更为主流的消费品类。

这直接推动了早茶包点的精致化发展。与二厘馆粗糙的大松糕、芽菜粉不同,茶楼中的早茶供应起了更为上等的茶叶,以及精美的马蹄糕、烧卖、糯米鸡、叉烧包等广式包点。

而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式茶楼像雨后春笋一般在广州涌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便形容了广州茶楼的密集程度。

市场有了竞争,也就有了活力。茶楼们不仅比拼选址、装修,也会在茶叶、点心上钻研创新,不断融汇西餐或其他菜系的优点,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式糕点和餐品。例如早茶中的蛋挞,便是经由广东点心师傅改良的“西方舶来品”。林立的茶楼,对应着火爆的市场,无论商贾豪绅、文人雅士还是白丁俗客,都将早茶视为“心头好”。

1927年,鲁迅来到中山大学任教,也很快喜欢上了叹早茶。“在广州,我们也时常到专门的茶室去吃茶点,那些点心真精致,小巧,并不太饱,茶又清香,都很合口味。而生活除了教书之外,着实单薄,遇到朋友,就不期然地也会相约去饮茶了。”鲁迅的爱人许广平在书中如是写下了钟爱早茶的原因。

直到现在,任时光荏苒百年,早茶依旧是大多数广东人无法抗拒的独特味道,人们依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叹着早茶。

每天清晨,各类老字号茶楼外始终有无数食客在等候早茶开市,其中既有习惯成自然的老广街坊,也有慕名而来体验打卡的各地旅人。

广式早茶从诞生开始,“一盅两件”便是广式早茶的代名词之一。一盅即茶盅,两件即两笼点心,早茶的灵魂不仅是慢慢“叹”茶所代表的生活哲学,还有那坚守传统却又千变万化的粤式点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广式早茶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迅猛发展,且获得了不断与海外餐饮专家交流互动的机会,赢得了来自世界的赞赏。

改革开放后,全球海鲜、食材进入早茶市场,粤点朝着馅料、形式多样化,色香味俱全的方向快速发展。各类茶点推陈出新、精美繁多,形成广式饮茶的独特特色和美食风格,也促进了广府饮茶习俗的繁荣发展。

到八十年代时,广式点心就已达到4000种以上,被称为粵菜中的“万花筒”。这样的成就背后,坚守传统与锐意创新缺一不可。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