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面绣着“爱在华师大——孟院育才,情暖交中”字样的锦旗,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刘骁的手上交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薇的手中。这面锦旗不仅是两校情谊的见证,更是对孟宪承书院与交大附中新疆部持续两年深度开展合作的生动注脚。自2024年寒假起,16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各专业的本科师范生与国优计划研究生,以“中学校外学导”的身份走进交大附中,与数百名新疆班学生同吃同住、共度新春佳节,用扎实的专业素养与饱满的教育热情书写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新篇章。
两载春秋,初心不改。2024年寒假,首批师范生走进交大附中新疆班。他们用生涯讲座唤醒内高班学生的内生动力,以民族主题演讲架起心灵桥梁。今年寒假,院校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形成“中学校外学导计划”品牌。经过全校范围的选拔、面试,第二批8名师范生从100多人中脱颖而出。他们以实习班主任的身份深入中学,从拓展培优到组织团建,从班级管理到德育浸润,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锤炼育人本领。
立于三尺讲台之上,华东师范大学2023级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李思琦不仅成为了知识的传播者,更成为了内高班学生思维的培养者,在学生心中埋下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种子。从学生课后反馈:“老师,你讲题的思路很清晰啊!”到学生在实习后的感谢信:“谢谢老师细心地记住我们的点点滴滴”。李思琦本以为自己所做的仅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却不想会被学生给予“细心和耐心”的评价并回馈以尊重。通过这次实习,她明白了教育是一场师生的双向奔赴,明白“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不仅在于有意识地对不同学生的关心,更在本能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心与善意。
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陈奕珩有次管理高一班级的晚自习,因为学生第二天要外出研学,当时课堂私语声和零食袋窸窣声此起彼伏。面对此状,陈奕珩并没有急着整顿纪律,反而讲起了他高中如何将挫折遗憾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故事。“高一是扎根的好时候,每一步都该走得扎实。”随着讲述的深入,教室里的私语声渐渐消失,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倾听,似乎也跟着陈老师回到了他的高中时光,下课铃声响起都未曾察觉。一堂生动的德育课,就这样在春风化雨中悄然实现。
离别之际,陈奕珩为每位同学亲手书写励志明信片,字里行间满是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明年来实习的老师能给我带来大家的好消息。”同学们纷纷回应:“我们会的!”这一刻,奔赴与成长的故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而他的教育之路,也在这份深情与期待中继续向前延伸。
刘骁高度评价本次寒假实习,他指出,校外学导通过“身份的转换”,在班主任工作与授课实践中深入教育一线,为新疆班学生带来专业陪伴与成长支持。实习教师们以热情感染学生,以专业赢得信任,在“学生视角”与“教师视角”间寻求平衡,这个过程也是职前职后教师的双向成长。
吴薇强调要将两校合作的模式作为大中学一体化育人的种子项目、典型案例,让更多未来教师在实践中成长,让更多新疆内高班学子在陪伴中受益,持续为中国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师大力量。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立足“1+X”优化调整布局,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师范教育特色资源,汇聚多学段、多专业师范生优势,打造了众多践行教育家精神品牌项目。本次“中学校外学导计划”,既是孟院传统“学生导师”品牌的拓展延伸,更是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两年耕耘,孟宪承书院与交大附中用行动诠释了大中学一体化的深层内涵,让教育成为一场师生共赴的温暖旅程。未来,这颗协同育人的种子将继续向阳生长,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教育之花。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