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蓝水活性肽”团队:以科技创新守护水域生态

2025-4-3 10:03:52

来源:东方资讯  选稿:顾天娇 

在蔚蓝的海天之间,一支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正在用科技的力量书写海洋保护的新篇章。由航海学院师生组成的"蓝水活性肽"团队研发的集监测、干预、处理于一体的无人水体治理船,正在为我国水域生态保护注入创新活力。

面对我国各地水域频发的赤潮、水华等生态问题,传统治理手段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支平均年龄仅20岁的年轻团队敏锐捕捉到治理痛点,历经两年技术攻关,成功打造出兼具智能监测、精准干预和高效处理功能的无人船系统。该成果通过无人机与无人船协同作业,实现水质实时监测、污染源智能识别、腐殖质仿生供电等创新功能,形成覆盖"空-水-岸"的立体治理网络。

团队首创的"两栖联动"技术体系颇具亮点:无人机悬停进行视觉观测后,可降落在水面完成样本采集,随后将数据与样本传输至无人船进行多模态分析。在污染物处理环节,团队突破性地开发出仿生供电装置,使清运设备能直接利用水体腐殖质供能,显著提升作业效率。整套系统已通过四级海况稳定性验证,在安徽巢湖、武汉东湖等地的实地测试中,污染治理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47%。

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展现出强大的协作能力。面对复杂海况下的设备稳定性难题,结构设计组与流体力学组联合攻关,通过32次仿真模拟和9版图纸迭代,最终实现重心自调节系统突破;动力系统团队与材料学院合作,研发出抗腐蚀复合推进装置。"每次突破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验室的灯光见证了无数个协同攻坚的夜晚。"团队技术骨干表示。

这项创新成果已与欧卡智舶等3家企业达成技术合作。团队骨干吉禹畅表示:"我们始终聚焦国家'美丽海湾'建设需求,未来计划拓展深海监测功能,构建水域生态数字孪生系统。

在张晓燕教授等导师的培育下,这支涵盖本研多层次的科研队伍已形成"老带新、跨学科"的良性机制。团队已申请九项发明专利,多名成员获得国家奖学金与校级奖学金等荣誉,育人成果丰硕。

这支青春团队的故事,诠释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将集体智慧融入国家需求的使命担当。正如他们的研发日志扉页所写:"每一朵浪花都值得守护",在科技报国的航程中,他们正以创新之桨破浪前行,为碧海蓝天谱写时代注脚。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