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涌,民族精神永续——观舞蹈史诗《黄河》

2025-8-10 13:00:46

来源:东方网  选稿:顾天娇 

黄河奔涌,民族精神永续——观舞蹈史诗《黄河》

7月30日由山西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蹈史诗《黄河》亮相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舞蹈史诗《黄河》上接万年,通融古今,“文化因包容而鲜活”该剧融合音乐,雕塑,油画,中国画等多重元素和舞蹈浑然一体,对于中华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全剧由“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三大诗篇构成,以大河文化发展历程为主线,以血肉之情为寄托,以黄河气魄为载体,站在历史的“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讲述发生在黄河岸边的故事,再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 。

《九曲黄河万里沙》 以第一视角讲述大河文明的开端,以半透明纱幕投射黄河影像开篇。从泥沙中不断生长,在泥浆中摸爬滚打,我们是从大河泥沙中诞生的生命,舞者低伏在地面上用脊梁的拱梭起伏象征黄河的波涌连绵,用滚动的人体象征滚滚而来的黄河之水,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意象,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布是摇篮,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大幕与道具布上的繁星点点静谧安详,中华的女儿从摇篮中醒来,不断摇晃着大河好似娇俏的女儿在向母亲撒娇嗔笑,大河不断涌动,女儿长大成人,一代代华夏的传人不断从河的摇篮里诞生,又在河的摇篮里被哺育成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布是河,承载一叶偏舟,更是承载无数由“爱”组成的家庭,不断的托举就像大河托着舟,舟托着一对对璧人,人们无论男女又相互依偎相互托举。爱不仅是私人情感,更是对家人的责任、对族群的牵挂,最终汇聚成对“母亲河”的深沉眷恋。画面回归平静,一手拖河一手拖舟,继续向历史不断前行。纤夫用足迹丈量了5464千米的黄河,他们的力量能拽着黄河走!西方交响乐与钢琴协奏曲的融合,舞蹈运用交响编舞法使简单震撼的肢体语言将纤夫的刚强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向前,向前,不断向前!被束缚着的纤夫一次次的拼搏,一次次的摔倒站起直至精疲力尽让我们理解“奋斗不是口号,而是摔打中的坚持”。中国结的出现,音乐变得柔和抒情喜庆,融入胶州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体现黄河的一脉相承,各人民团结一心奋力向前,迎接美好未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中特殊材质的布从天而降,布的柔软不见了,人的抗争出现了,肢体的力量感成为观者心头的磨砂石,使人内心升起波涛汹涌的共情,一位位勇士从布上滑落,不屈不挠,不卑不亢,托举技术的运用更是象征中国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黄河与华夏儿女的温存并不长久,侵略者的入侵使我们警惕,我们会保护好黄河!敌人的枪炮使我们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爬起。舞者在布上翻腾,跋涉,布的柔软与舞者刚强有力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极度夸张的肢体语言,将抽象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力量,展现中华儿女反侵略必胜的决心与勇气,厚植“守护家国”的责任。终将登顶,一场大雨雷鸣刷洗这个世界,一个个军帽从上滚落而下,一位步履蹒跚的英雄站那胜利的制高点将敌人罪恶的旗帜撕毁丢弃,中国人的脊梁宁折不弯,使中国这艘大船千年不倒,万年不沉!《保卫黄河》回归主题上升国家大爱,综合运用古典舞的中度空间和形态神韵、芭蕾的高空技巧以及现代舞的地面技术使舞蹈节奏更加紧凑激昂,更加展现出黄河儿女的力量和抗争精神,更能深刻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以及我们对自由和胜利的渴望。

《黄河入海流》中绸、布、舟依次出现使舞蹈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展现力与美的融合,使整个剧情感推向高潮,中国古典乐与民乐的运用使人们更富有民族自豪感,群舞的恢宏、男独的阳刚、男女双人的诙谐幽默相辅相成,红绸是万千溪流,不断的流动穿梭,营造出万河归一海纳百川的景象,共同绘就一幅张灯结彩的大团结繁荣景象。再次运用群舞肢体起伏变幻刻画黄河形象,男女双人情感更加活泼充满希望,整体氛围回归宁静安详,舞者运用肢体深刻表达了黄河儿女对母亲河的热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的起点上,黄河追梦人拉开帷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目标,不断攀登,为黄河子民未来的成长寄予厚望。《船歌》节奏的抒情把人们的思绪拉回黄河最初的模样,人们依河而居,褪去身上衣物的束缚回归本我,不断像孩童般抚摸这片土地,在泥浆中打滚对黄河表达最本能的喜爱,纱幕落下,为画面增添一份神秘色彩与观众拉开距离,与开篇纱幕相呼应。

舞美上,融入新媒体技术,将各种材质的布料与道具开发的淋漓尽致。灯光与音乐上运用高饱和的色彩和宏大的黄河史诗,直抵人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灯光舞美等元素与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了黄河大气磅礴,悲壮激昂的氛围,将观众带入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使观众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黄河的怒吼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黄河》是生命之河,是英雄之河,是精神之河,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充分反映黄河儿女迎大自然挑战的生命意识,誓死抵御外侵的民族精神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往直前的创新追求,以全方位的创新让舞蹈展现极致之美,将中华民族艺术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作者:李丹妮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师、赵一仪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本科生)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