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市场博弈,派雅门窗如何以高端坚守破局?

2025-8-10 13:34:28

来源:东方网  选稿:顾天娇 

门窗行业这条看似格局稳固的传统赛道,正经历着新的分化:一端深陷价格战、低质低价、同质化的恶性循环,另一端则依托技术、设计和服务驱动价值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敢于旗帜鲜明地锚定“高端化”,并且持续把它打磨成核心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

作为行业发展的见证者与深度参与者,派雅门窗董事长李钧洪选择了这种稀缺的长期主义。在同行热衷价格厮杀和渠道扩张时,他带领派雅坚定推进“高端战略4.0”,围绕产品、品牌、渠道与服务四个维度协同升级。

对派雅来说,这是一套应对行业周期、支撑长期发展的底层逻辑。

“高端的核心不是高价格,而是高价值。” 李钧洪直言。

在他看来,中国消费正进入分层愈发显著的阶段:基础功能已不再稀缺,真正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是品牌是否能提供超越产品本身的全流程体验——涵盖设计、性能、安装、服务,以及那份对品质的兑现力。

存量房时代已至,粗放式的规模扩张已难以为继,能否将一樘窗打造为提升居住舒适度与节能水平的“入口”,正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力所在。

今年3月的上海建博会上,派雅发布的E Class旭日系列保温系统窗,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均达到国家标准的最高等级,保温性能系数(K值)低至1.4 W/(㎡·K),远优于普通门窗的3.2-4.6 W/(㎡·K)。李钧洪举例,这样一扇窗每日可较普通窗节能约70%,让节能效果从技术指标变为用户切实可感的真实收益。

行业内具备节能技术能力的企业并不稀缺,但能把“高性能”做到“高质价比”,依旧凤毛麟角。高端门窗一度被视作“昂贵”的代名词,这一固有观念也在阻碍节能产品的大规模落地。李钧洪对此有着坚定的目标——依托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把高性能门窗从“奢侈品”变成更多家庭“买得起、用得好”的新标配。

技术和产品是前台,品质与服务则是门窗行业更隐蔽、也更容易失控的后台。派雅过去几年持续推行安装标准化,制定了“18道标准安装流程”,把对每一处缝隙、每一道密封条的严苛要求落实到执行层面;同时配套发布《产品品质承诺书》,将质保期延长到至高20年,将口头承诺转化为可追溯、可监督的用户权益保障。

这些看似“成本更高”的举措,本质上是派雅对行业内卷的正面回应。李钧洪坦言,低价往往意味着压缩标准、牺牲品质、放松服务,这不仅令企业自身陷入恶性循环,也会让整个行业止步于低水平内耗。

在具体路径上,派雅在产品设计与场景创新上持续探索:与包豪斯大学专家智库中的全球顶尖设计公司 Gensler 联合打造的“圆融”系统窗,把包豪斯的理性与宋代美学的柔和融于一樘窗中;在产品线延展上,则从单一门窗,拓展到入户门、幕墙窗、护栏、外墙装饰系统等品类,整合碎片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高端空间解决方案。

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更大的命题:在消费趋于理性、地产增量见顶的背景下,门窗这类非强制换新产品,如何激发新的需求?派雅的答案是,把一樘窗从功能构件,升级为影响节能、舒适、美学乃至生活方式的“系统”。唯有当消费者真切感知到门窗带来的舒适提升、能耗降低与设计美感,行业的价值才有被重新认知的可能。

对李钧洪和派雅而言,高端化战略绝非一场短暂的胜利,而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持续进化。派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它通过对技术、品质与服务的深度投入和对长期主义的坚定践行,证明了即便是在门窗这样传统家居产品领域,也能通过价值创新驱动整个行业实现竞争维度的提升与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型。

派雅这扇窗,也成为洞见一个行业升维与蜕变的窗口。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