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 打通内陆出海新路径

2025-8-11 09:37:14

来源:东方网  选稿:顾天娇 

今年前7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货物运输量突破87.2万标箱,同比大幅增长75.3%。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这条国际物流大动脉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是一条运输走廊的物理延伸,更是基础设施、产业联动与区域协同三重升级的系统工程

基础设施效能提升是增长的基石。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显著增长(前7月货运量87.2万标箱,同比增长75.3%)首先得益于关键节点能力的持续增强。承担北部湾港主要铁海联运周转功能的钦州马皇站,通过站改工程第一阶段完工,到发能力已提升25%,有效应对了不断上升的运输需求。同时,铁路部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等特定货物优化作业流程,如大幅缩短卸车时间(从每列30小时降至10小时),提升了整体流转效率,为货量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通道深度融入并激活区域产业。通道的繁荣不仅体现在数字增长,更在于其与地方产业的紧密结合,由“运输通道”向“产业走廊”转变。其日益完善的物流网络和高效、低成本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特别是汽车企业,将其作为重要的“出海”路径。通道运输的货物品类已扩展至1291种,覆盖电子产品、整车及零部件、机械、食品等广泛领域。这种产业适配性的提升,使得通道成为服务国内产业、连接国际市场(辐射国内18省162站点,国际通达127国571港口)的关键纽带。

协同机制创新释放聚合效应。通道的扩容增效还源于运营层面的持续创新与区域协作。面对复杂的跨境物流需求,相关方(如铁路部门、地方政府、运营平台)积极优化协作机制。例如,铁路部门针对新能源汽车运输特殊性优化流程、增派人力;区域间探索更紧密的协作模式。这种着眼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打通堵点的机制创新,有效整合了资源,释放了通道的聚合潜力,使其服务范围更广、响应能力更强,支撑了货物品类的多元化和辐射范围的持续扩大。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升级,表面是货量跃升,内核却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迭代、产业适配性的精细化提升、区域协作的制度化创新168。三者相互咬合,推动通道从物流动脉转向经济走廊。当怀化的农机5天抵达老挝、甘肃冻肉经由重庆港南运、三峡航标维护时间缩短90%349,这条通道的价值已超越运输本身——它正以三重升级重构中国西部与世界的联结方式,并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广的覆盖,重塑亚欧大陆的物流与产业版图。(周玉峰)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