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11 10:11:16
来源:东方资讯 选稿:顾天娇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植中医药文化自信根基,践行服务基层健康使命,近日,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骨干学子组成的“红旗引航”青年实践队,满载仁心与热忱,奔赴章丘区小康村,开展了一场以“传承中医文化,服务乡村健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依托山东省名中医资源优势及团队专业技能,精心策划、周密实施,旨在将优质中医医疗服务与深厚文化滋养送至田间地头,为小康村的健康与文化事业注入青春动能。
一、仁术惠乡邻:义诊推拿解民忧,健康意识入心田
实践的核心任务,是让专业中医服务切实惠及村民。在小康村村委会广场,实践队精心搭建起“中医惠民服务站”。特别荣幸邀请到山东省名中医魏凤琴教授领衔,组建了经验丰富的义诊团队。魏教授及其团队运用“望闻问切”传统诊法,耐心细致地为络绎不绝的村民把脉问诊,聚焦高血压、关节炎、肠胃不适等乡村常见病、慢性病,提供准确诊断与个性化调养方案,并给予详尽的用药指导。实践队员们则化身“健康使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为饱受颈肩腰腿痛困扰的村民提供专业的推拿按摩服务。每一次用力的拿捏、每一次精准的点按,不仅缓解了村民身体的酸痛,更在服务间隙,化身“健康宣讲员”,同步讲解疾病成因与日常预防保健知识,手把手传授简单易学的自我保健手法。活动期间,累计服务村民逾百人次,切实帮助村民了解了自身健康状况,掌握了基础保健技能,显著提升了健康管理意识。一位接受推拿的老大爷感慨道:“这手艺真地道,按完舒服多了!这些娃娃们讲得也明白,以后自己在家也知道怎么活动筋骨了。”
团队成员在为村中老人按摩,张钦哲供图
二、文化润心扉:杏林精粹广传播,传统技艺焕新彩
让中医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是实践队的另一重要使命。活动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文化浸润与互动体验项目。
杏林讲堂启智慧: 实践队中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同学在魏教授的带领下,担任“中医文化讲师”。他们围绕中医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基础理论,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进行系统阐述。更紧密结合乡村实际,针对感冒、咳嗽、失眠等常见问题,重点传授简便验廉的中医预防与治疗方法,如实用的食疗方、便捷的穴位按摩技巧等。讲座现场气氛活跃,互动问答环节村民踊跃提问,讲师们耐心解答,有效打通了知识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魏教授在为村民讲解中医健康知识,张钦哲供图
八段锦韵强体魄: 广场上,实践队中精通八段锦的队员担任“健身教练”。他们通过清晰的动作分解、标准的现场示范,并辅以教学视频,详细传授八段锦每一式的动作要领、呼吸配合与伸展幅度。教练们穿梭于学员队伍中,悉心纠正动作,确保每位参与的村民都能掌握基本套路。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和整齐的动作,村民们在一招一式中感受着传统导引术的魅力,体验着“动则生阳”的健身乐趣。村民们纷纷表示:“这动作看着慢,练完身上热乎乎的,舒坦!以后天天练!”
团队成员在教授老人八段锦,张钦哲供图
巧手香囊承古韵: 最受村民尤其是亲子家庭欢迎的,是充满趣味的香囊制作体验。指导老师首先娓娓道来香囊承载的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寓意及其驱秽避疫、安神助眠等功效,并介绍所需材料。随后,分发布料、艾草、菖蒲等天然香料及针线工具。队员们采取“一对一”、“手把手”的方式,悉心指导村民完成从布料裁剪、缝制袋口、填充香料到收口装饰的完整流程。缕缕药香弥漫在空气中,欢声笑语充盈于指尖,传统技艺的魅力在亲子协作、邻里互助中悄然传递、焕发新生。
团队成员在帮助老人制作香囊,张钦哲供图
三、长桥连桑梓:校地共建结硕果,岐黄薪火永相传
本次实践不仅是一次“送医送文化下乡”,更致力于搭建一座连接高校与乡村的“连心桥”。实践队积极与小康村村委及村民代表深入交流,了解其长期健康与文化需求,探讨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的可能性。活动的高效组织和显著成效,赢得了村民的高度认可和村委的鼎力支持,为后续定期开展健康讲座、远程医疗咨询、文化技艺传承等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更是推动乡村文化与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让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人才力量源源不断地滋养乡村沃土。
团队成员合照,张钦哲供图
学子心语:
参与义诊的刘丰毅同学(2024级中西医临床医学): “在魏教授身边学习问诊,亲眼见证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解决村民实际病痛,那种满足感难以言表。推拿时村民舒展的眉头和信任的眼神,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医精诚’的分量。基层是中医药最广阔的舞台,也是我们践行初心的起点。”
负责八段锦教学的张钦哲同学(2024级中西医临床医学): “带着乡亲们练习八段锦,看到他们从生疏到流畅,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特别有成就感。这不仅是传授一套动作,更是传递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的智慧,就在这举手投足间流淌。”
指导香囊制作的刘天羽同学(2024级中西医临床医学): “看着阿姨们专注地穿针引线,孩子们兴奋地填充香料,浓郁的草药香萦绕四周,那一刻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温度。香囊虽小,承载的是千年的智慧与温情。让非遗‘活’在当下,融入生活,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结语:
岐黄之道,贵在传承,重在惠民。此次小康村之行,是中医学院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是中医药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鲜活注脚。义诊台前的仁心仁术,是“医者仁心”的青春诠释;八段锦教学中的一招一式,是“治未病”理念的躬身践行;香囊缝制里的缕缕药香,是“非遗活化”的匠心传递;校地共建的长效机制,是服务乡村“健康中国”的坚实桥梁。实践队员们以专业知识服务乡村,以青春热情点燃文化火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医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我院将持续深化此类实践活动,不断探索中医药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让传承千年的岐黄薪火,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熊熊燃烧,惠泽万千百姓,守护健康中国!
(通讯员:刘相贤 慈悦彤 张钦哲)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