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智赋非遗,数字焕活文脉——苏城院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暑期调研纪实

2025-8-11 13:16:50

来源:东方网  选稿:顾天娇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为深挖大运河文化基因,探索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7月5日至20日,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数韵江南实践团奔赴苏州、绍兴、扬州三大运河文化重镇,聚焦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数字化消费激活路径,开展实地走访、沉浸体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探寻大运河文化带上“非遗+数字”的融合密码,开辟消费激活新路,用青年实践,见证并推动古老文脉在数字浪潮中的强劲脉动。

(图1 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团体合影)

一、苏州苏绣小镇:丝线连数字,绣品触网生

走进苏州苏绣小镇,传统丝线在数字光影中焕发新生。实践团从艺术馆、绣品街到工坊、服务平台,全面探寻苏绣数字化实践。在中国刺绣艺术馆数字化展区,高清电子屏循环解析针法视频,成员扫码获取《苏绣针法图谱》数字版,在明清绣品纹路与动态演示间比对,感受数字化对技艺留存的作用;绣品街中,抖音、小红书二维码常见于店铺,橱窗电子屏滚动展示制作过程;随机探访3家老字号绣庄,店主们熟练讲述“实体展示+线上引流”经营之道,让成员们直观了解传统绣品的线上经营模式。

(图2 一位老字号绣庄店主讲述现行经营之道)

深入工坊,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的专业相机捕捉每寸肌理积累线上素材,镇湖绣品厂以CAD系统缩短底稿时间,绣娘直播演示平针绣、讲解色卡,订单咨询量显著增长。产业服务中心的“苏绣电商孵化计划”培训绣娘直播开店,千幅纹样的数字资源库既供绣娘付费汲取灵感,又为原创纹样提供流转收益渠道,让苏绣在数字生态中完成从技艺传承到市场转化的闭环。

苏绣小镇针线间的文化传承与数字赋能路径让千年丝线在数字浪潮中织就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新图景。

二、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科技融古韵,运河非遗兴

(图3 苏州城市学院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在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团体合影)

团队首站参与园区介绍会,了解其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定位。随后实地探访运河博物馆、非遗工坊和数字文旅体验区,与负责人交流数字化现状、成果及挑战。调研中,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黄酒酿制、青瓷烧制等项目的传承现状,同时观察工坊在生产和展示中数字设备记录流程、网络平台宣传等数字化手段应用,记录传承人对数字化传承的看法与需求;数字文旅体验区是激活消费的核心场域,成员们与周边文创店负责人分析后台数据发现:VR重现运河漕运盛景、AR让非遗展品“动态叙事”,提升游客文化感知,显著带动文创销量;同时通过与博物馆研究员、运营团队及企业代表交流,获取多元视角。

(图4 游客体验数字化产品及购买文创产品的场景图片)

浙东运河文化园以科技赋古韵,让运河非遗焕发活力:数字记录留存技艺,沉浸式体验激活文创消费。调研也揭示传承人数字技能不足、内容深度开发等挑战,而这正是青年参与文脉守护、推动古韵新生的发力方向。

三、扬州东关街:光影照非遗,古城文脉活

驻足扬州东关街,数字光影让古城非遗焕发年轻活力。实践团首日从“舌尖非遗”切入,上午在冶春茶社看到电子屏循环播放翡翠烧卖、三丁包等非遗动画,向游客了解是否因数字演示选择茶点;下午走访谢馥春国妆店,调研“非遗美妆+扬州园林IP”数字化产品的销售及接受度。

(图5 团队成员利用问卷调研顾客非遗数字化接受程度)

聚焦“漆艺与剪纸”时,实践团在天工漆艺坊看到工匠用激光雕刻机复刻“点螺”纹样,通过数字建模融入“扬州八怪”元素,了解漆砂砚数字档案及“数字定制漆器”订单情况;在剪纸艺术工作室体验“数字剪纸生成器”,调研数字工具对风格还原度及对传统作品购买的带动作用。探访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时,体验“运河沉浸式剧场”漕船场景及非遗技艺,观察“运河非遗数字长廊”的游客互动;在专题展厅操作“漕运数字沙盘”和“运河非遗互动地图”,调研数字展陈对运河文化与非遗关联的阐释效果。实践团还走进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体验“数字临摹系统”模拟雕刻,虚拟拼版拓印,观看4K影像还原清代刻书流程,调研数字互动提升工艺认知及青少年线上参与。

东关街以光影为桥,让古城非遗贴近生活。从美食动画引流、美妆IP数字化,到漆艺激光复刻、数字定制漆器,再到博物馆沉浸式剧场、数字临摹互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既留存技艺精髓,又拉近与大众距离,让千年非遗在市井烟火中鲜活流转。

从江南绣娘针黹、运河畔工坊到古街市井传承,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文化纵深;从苏绣直播间、运河VR体验到扬州漆艺数字,勾勒出非遗数字化生动图景。这场跨越三城的深入实践,为梳理非遗数字化激活路径积累丰富素材,更让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千年运河文脉在数字浪潮中的新活力。目前,团队正整合三地调研成果,对比不同运河节点非遗传承特色,从青年视角为运河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消费激活提出创新思路,让古老运河文脉,在数字时代持续焕发生机。

苏州城市学院“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

图片:陈智颖 唐梓硕

文字:陈腾群 唐梓硕 朱玉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